明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肝炎,立刻行动”。近年来,丙肝患病人数的持续上升引起社会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统计数据,全球丙肝抗体阳性率约为3%,约1.5亿人感染了丙肝病毒,而我国丙肝病毒感染人数估计近1500万人。
“从报告病例的增长速度来看,丙肝已超过了乙肝,但95%的丙肝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受到感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胡中杰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由于急性丙肝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而急性丙肝的慢性化率可达到55%~85%,许多丙肝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丙肝往往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而防治丙肝的要务是要提高全民认识,尽早筛查。
我国慢性丙肝存在“三低”高危人群易“中招”
与“家喻户晓”的乙肝相比,丙肝“默默无闻”,存在“三低”现象,即认知率低、诊断率低和治疗率低。据中国肝炎防控基金会近年进行的一项公众调查显示,只有38%的人听说过丙肝,远低于对甲肝(91%)和乙肝(95%)的知晓度,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不知道丙肝是可以治愈的。胡中杰对此分析:“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防治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常规体检时一般只查乙肝,不查丙肝。大多数的慢性丙肝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发展晚期,如肝硬化或肝癌。有专家报道,目前只有不到2%的慢性丙肝确诊患者接受了基于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
事实上,丙型患者即使体检结果显示肝功能正常,不进行抗病毒治疗清除病毒的话,病情依然是进展的。因此,临床应重视对丙肝的筛查,主要是筛查丙肝抗体,如果抗体为阳性,应及时进行丙肝病毒核酸检测,以确认目前是否仍存在丙肝病毒。胡中杰指出,丙肝和乙肝的传播途径基本一样,即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以及医疗和美容器械等均可导致经血传播。“现在年轻人喜欢纹身和穿耳孔,殊不知这些方式均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为此,胡中杰提醒:九大高危人群应重视丙肝的筛查:即有输血或血制品史者,尤其是1992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反复血液透析者;吸毒者中共用非一次性注射器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丙肝感染者所生的孩子;不洁性行为者;与丙肝感染者共用剃刀、牙刷者;未经严格消毒而镶牙、补牙、文身、文眉、穿耳洞者,应做到半年或一年一筛查。
“近年来,随着检查手段的优化和人们防范意识的增强,通过临床筛查出的丙肝患者越来越多,这导致丙肝的报告人数迅速增长。”胡中杰说,“但是,报告病例数增加并不能代表新感染人数增加,现在检查并报告的丙肝病例相当一部分是之前感染的病例。
丙肝重在及时规范治疗
尽管丙肝发病隐蔽可怕,但其也有自身的“个性”——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即抗病毒治疗有效,且在停药后第12周和24周仍检测不到丙肝病毒,称为12周和12周的持续病毒学应答,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即为临床治愈。“很多患者为求速效,听信偏方,接受了错误、无用的治疗,导致丧失最佳治疗时机,甚至使病情恶化。”胡中杰说,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仍是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过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近80%的患者可获得临床较好的治愈效果。
胡中杰指出,“近几年,国际上研制出多种针对丙肝的口服抗病毒药物,称为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包括一些蛋白酶抑制剂或聚合酶抑制剂,可使97%以上的初治患者获得较好临床治愈效果。目前,部分DAAs已在我国完成三期临床试验,不久将获批应用于临床,丙肝患者将会有更多的治疗选择。”
丙肝无有效疫苗防治还需从日常生活做起
由于缺乏有效疫苗,相对乙肝而言,预防丙肝更需依靠对患者的筛查、治疗和人们的行为自控。“最佳的保肝之道还在日常预防。”胡中杰指出,首先,应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其次,生病时尽量到正规医院就医,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严格消毒。最后,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在不安全的地方纹身、纹眉、纹眼线、扎耳洞等。如果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得了丙肝,不用太紧张,只要不共用牙刷、牙杯、剃须刀等卫生用具,是不会被传染的。
此外,胡中杰提醒,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丙肝患者,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它无皮肤破损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均不会传播丙肝病毒。咳嗽、打喷嚏以及蚊虫叮咬也都不会传播丙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