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医生职称评定何时告别“论文至上”?

去搜索网站检索关键词“医生论文”,最先出现的是代写公司。“论文至上”的职称评审制度孳生了学术造假等种种乱象,凸显了职称评审标准“一刀切”的弊病。体制机制有问题,就能造假了吗?

 

现状

 

一位医生直言,同事基本是为了评职称才写论文,“为了晋升职称,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另一位医生透露:“不愿意写论文的可以找枪手写,就算你不找人代写,也有从事这行的人找你。”医生经常接到陌生电话,都是询问是否需要发表论文的;电子邮箱也会收到一些征文通知,说论文可以“加急”发表,但有“加急费”,而且有些杂志看起来来头非常大,以“世界”、“中国”或“中华”冠名。

 

目前的“行情”是,省级期刊论文报价在3000元~5000元之间;国家级期刊1万元1篇,SCI收录的核心期刊报价则在万元以上。

 

七拼八凑的论文难免错漏百出。一位基层医生笑着表示,他曾听说,一家乡镇卫生院医生写的论文里提到,他们1年内治疗的某种罕见病患者比大医院专家5年内治疗的病例还多!

 

“论文至上”的职称制度也生成了腐败空间。比如,医药企业可以为有职称晋升需求的医生寻找渠道发表论文;有科研机构的公司会把一些课题交给医生去做,医生则以使用其推销的药物作为“回报”。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说,国际顶级的医学杂志每年都能收到大量来自中国的投稿,很多中国论文英文之好无可挑剔,研究方法似乎也找不出毛病,但是一看数据和事例就能判断论文造假。去年非常轰动的几起大量中国论文遭国际顶级期刊撤稿事件,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论文改变行业规则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0%以上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存有异议。

 

一位医院院长说,行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临床与研究高度统一,临床研究需要总结,并且以论文表述才能指导后人、创新实践。然而,一些医生选择投机取巧“走捷径”,自己不进行科学研究,只是“雇人写作”,而不少代写者还是医学院的学生。“医学院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用来指导医生临床实践,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样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了。”

 

医生职称晋升过于侧重论文和科研,也造成一些医院存在医生职称高、能力低的状况。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在一些大医院,一些科研能力很强的医生临床能力却不行,也不给患者看病。一些职称高的医师因一心想着“发论文、找项目”,反而忽略了病人,甚至给病人留下“冷漠”、“麻木”等印象。

 

考评方式需完善

 

多位专家表示,现行的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主导部门,通常是由省级人事行政部门主管、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评价标准制定、资格认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用人单位也仅限于执行操作层面,缺乏评审和聘用的自主权。在考评方式上,现场答辩与同行评议没有得到重视及落实。种种因素加起来,导致现行卫生职称评聘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人力研究室主任张光鹏认为,目前的评审体制制约了现场答辩方式的推广,而现场答辩能够更好地考核医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职称评价标准可以有很多量化指标,比如工作量、继续教育学分、学术任职等,论文只是其中之一。

 

临床医生分三种:一是“医匠”,这部分人刚入行不久,首要任务是帮助医师接诊病人,做好病人初诊工作;二是医师,这部分人承担临床任务的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第三种是医学科学家,这是医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进行科研的“主力军”。

 

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原本的职称与论文挂钩的评价标准在可操作性、行为导向方面已经出现了种种问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主要从事临床实践的医生和从事科研的医生,予以区别对待。

 

专家建议,调整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重视实践、医疗安全以及动手能力。对不同类别和不同级别卫生机构人员提出不同岗位能力和业绩要求,对主要承担临床任务的医生的评定强化临床导向,推出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重点评审其临床工作能力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