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医疗“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落脚点应是……

2016年,“供给侧改革”这一热词在医疗界被多次提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大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教授坚信,中国医疗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落脚点应该在社会办医上,并且一定要从分级诊疗切进去,从分级诊疗走出来,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解放和重新优化配置。

 

看中国的医疗现状。明眼人都知道,诸如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等问题,究其原因都是资源短缺和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医改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医疗资源的短缺和配置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后,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长期以来中国的现状是:一二线城市综合性大医院人满为患,于是越建越大,累并快乐着。所以,一方面,巨无霸型的综合性大医院在一二线城市密布,个个争做老大,相互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基层小医院门可罗雀、举步维艰、日益萎缩。

 

垄断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大医院,把本应该在基层解决的小病、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慢病业务也都揽过来,形成了大医院上下游通吃的格局,造成了这些医院的假性资源紧张,同时也加重了病人看病难的问题。

 

刘国恩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应着眼于以下三方面:

 

首先,医院规模要瘦身,包括医院的个数和医院的床位数,不需要再增长了。中国现在人均床位数4.8张远远高于欧美的人均床位数。医改关键在于提高质量。

 

第二,要重构医院的主营业务。强化中心职能,首先是急诊和住院,其次是教学、科研、培训。弱化包办的副业——开设一般性门诊,医院应该制定下转门诊服务的改革路线。

 

第三,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将医生从医院解放出来的,走向基层,为事业发展而去。

 

刘国恩表示,社会办医是医疗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社会办医的重点和优势在基层。中国社会办医的优势一定不在跟大医院抢饭碗。因为国有医院、公立医院的位置已经很牢固,很难对等竞争。而在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发展,医生需要融资,社会资本作为合伙的主体与医生共建,就会有很大空间。

 

于此同时,基层是社会力量重点发生作用的地方,会产生很多的有利于社会各个层级的好处。医生到基层的条件也解决了,也帮政府解决了各种问题。全科诊所、慢病管理、健康人群的服务是重点,长期照顾也是重点。这些对于发挥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共享经济平台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