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未来三年中国制药企业数量减半
  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推进,中国制药行业面临大洗牌。面对高达近千万的药品一致性评价成本,大多数中小仿制药企业不得不知难而退。业内普遍认为经过药品一致性评价的洗牌之后,中国制药行业的玩家将从4800家减少到2500家左右。
  
  4月1日,国家食药总局发布《公开征求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的有关事项的意见》。其中指出,凡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原则上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除了比较稳定的中药企业,化药将减少一半。”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对财新记者表示,经过2014年启动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今年启动的药品一致性评价,中国制药行业在经历长达五年的整顿期后,将呈现更加清晰稳定的新格局。“国有大型药企占到20%-30%,70%还是大型民营企业,未来小型企业是没有活路的。”
  
  大量中小仿制药企业开始寻找变卖可能,但他们发现,仅过了半年,手中的产品就不值钱了。“现在一致性评价一出,意味着通不过的产品只能再卖一两年,产品价格立马下降,现在几万块就能买到了。”史立臣分析,心脑、肿瘤、风湿等大型疾病产品,市场规模大,大型企业多。“有补充生产线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可能。”偏科的小众产品和普通品种,“投入不合算,贱卖都没人买了。”
  
  仿制药行业的紧张气氛已经传导到上游的药用辅料行业。2015年,国内药用辅料的总产值约380亿元,药用辅料生产企业有近400家。“辅料备案制度即将推行,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产业升级加快,辅料行业的监管和集中度将大幅提高。”一位做仿制药十余年的成都企业总裁对财新记者表示,“辅料行业生产企业将消失至少一半,甚至更多。”
  
  “小散户”消失,谁将成长为大佬?纵观全球医药市场,仿制药巨头Teva、Mylan、Ranbaxy等年销售额都过百亿美元,深厚积累使公司具备向创新药领域开拓升级的能力,每年研发收入也达到十亿美元级别。“中国只有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复星国际比较大。”史立臣表示,通过兼并收购,做大做强成为集团型大佬,或通过进口注册走国际化道路,“出口转内销”,都将成为行业洗牌后的机会。
  
  一致性评价带来了“中外”深度合作的机会。对中国药企而言,如果有外资原研药企业愿意提供药品成分、生产工艺、制剂信息,相当于拿到了“秘方”。上述成都企业总裁介绍说,中国仿制药生产一直被“只仿药,不仿工艺、流程及晶型”难题困扰,虽然掌握原研药的化学成分信息,但对于辅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流程、化合物晶型等关键技术节点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卖仿制药在中国深入医院并不容易,这需要本土药企长期积累的资源。”史立臣分析,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将会加强。“外资原研药企业可以用数据信息换股份,本土企业负责生产销售,这样外资企业仍然可以分享中国市场,本土企业也可以获得学习和生产机会。”
  
  药品一致性评价将使投资并购浪潮更加猛烈。2016年以来,截至3月16日,A股市场上有关医药健康的并购达51起,涉及资金总额约45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跨界进入医疗健康领域及参与寻求海外并购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还有大量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并购重组的医药类上市公司,包括昆药集团、仁和医药、香雪制药、华润双鹤、红日药业等。
  
  “2016年,中国医药产业一定会发生更多重组并购和投资案例,其数量、规模都将刷新历史记录。”医药并购承办方顾问、天平律师事务所律师周翔对财新记者说,并购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企业收入、利润率、每股收益等指标通过并购得到优化,规模、实力也实现跨越式增长,企业进一步巩固了市场甚至形成垄断。而在二级市场上,股价也呈现随并购增加快速上涨的趋势。
  
  东方证券研究称,中国制药企业中,70%以上的企业营收不足5000万元,近20%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国医药企业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明显,医药企业重组并购是减少同质化企业竞争的最直接和最便捷的方法,这也是未来医药行业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最佳选择。”周翔表示,中国药厂数量为4516家,为美国药厂数的五倍,而中国药品市场规模仅为美国市场的1/3。
  
  也有中小仿制药企业计划转型做中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行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不涉及中药,中药生产线比较短,生产合格产品也比较容易,再加上国家利好政策很多,转做中药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史立臣表示。
  
  中药饮片行业一直受国家政策保护,享受包括外资禁入、不在药品招投标降价范围内,医院药品零售保留药价加成等医药“超福利待遇”。近期,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政策高频出台,中药饮片行业已经成为热门市场。尤其是中药饮片年复合增长率达29.7%,位居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首位,中药饮片行业又高度分散,龙头企业市占率不足2%。“我们还有很多空间和机会。”上述成都企业总裁表示,进入中药饮片行业,是他放弃仿制药行业之后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