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防止医药“过冷”包装 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关键
  近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6部门共同发布《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其中特意强调要构建服务医药电商的全程冷链及可追溯体系。但在这些规定中,医药包装企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包装不“过热”,实际上“过冷”对疫苗等生物医药的伤害更大,而防止“过冷”需要更为完善的冷链包装技术。
  
  大半冷链包装无法实现不“过冷”
  
  按照新版GSP医药冷链的相关规定,细胞因子、酶制剂、血液制品等生物制剂需要严格的2~8摄氏度冷链运输。接触过疫苗冷链包装的人都知道,2~8摄氏度冷链包装中高温不超过8摄氏度的不“过热”要求并非难以实现,加大泡沫保温层厚度、多加冰袋即可。但是,要想达到绝对不低于2摄氏度以防止“过冷”冻坏生物制品,难度确实不小,没有专业的冷链包装材料很难实现。保守估计,业内大半冷链包装都无法真正达到不“过冷”的规定,而这也是目前医药包装冷链的通病。
  
  技术太难迫使企业“铤而走险”
  
  2~8摄氏度包装步骤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每个步骤都要花费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而医药物流和冷链快递工作人员面对的药品不是一箱两箱,而是大量需要装车运输的药品。由于没有防止“过冷”包装的有效技术手段,耗时且繁琐的冷链包装步骤迫使他们“铤而走险”不按规操作。最常见的做法是,将药品放在冷藏箱内,直接在周围码放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几十摄氏度的蓄冷剂。如此操作虽然确保不“过热”,但必然导致药品在包装后的数小时内出现“过冷”情况,冻坏药品。
  
  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关键
  
  作为冷链包装行业的从业者,应清醒地认识到,现有的医药冷链包装技术仍需完善。根据运输需要,制定不同容量的冷链包装容器,才能真正打通冷链运输“最后一公里”。